本文作者: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中国乌鲁木齐SOS儿童村助养秘书 张念琪
2021年6月,我从大学毕业,7月初参加工作,转眼已经一年多时间了。
作为一个江苏人,在离海最远、离家也不近的乌鲁木齐,我算是安定下来了。
现已盛夏,翻看刚入职那一段时间的日记,很多令人感动、感慨、感谢的回忆席卷而来,
心中百感交集,不禁记录下这些日子,这些我与儿童村相识、相知、相惜、相依的日子。
一、我与SOS儿童村的相识
就读于师大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我,毕业后本可以顺利进入中学任教,教书育人,安稳又平静。
这天,我刚去本地一所高中面试完,就要签订就业协议时,
在学院的就业分享群中碰巧看到了一则“乌鲁木齐SOS儿童村招聘行政助养秘书”的信息。
“儿童村”这更多出现在公交站牌上的三个字,让我熟悉又陌生,心怀好奇,
与面试人员王助理(也是我入职后直到现在的老师)电话联系确认了面试时间,
当时也许没意识到这个面试的意义非凡,总之,我与SOS儿童村的缘分,开始了。
张念琪大学毕业留影
面试前,我先是在网络上查找了一些资料,了解到:
世界上第一所SOS儿童村由医学博士赫尔曼·格迈纳尔先生于1949年在奥地利建立,
其特色在于采用家庭式收养孤儿,让他们重新享有母爱和家庭温暖。
有了以上了解,我来到了SOS儿童村。
当时正赶上学校放暑假,我本以为会见到村里的孩子们,
谁料想受疫情影响,SOS儿童村自2020年初就实行封闭管理,工作人员通过轮换岗制度进村开展工作。
王助理在村外的临时办公点接待了我,并给我详细地讲解了中国SOS儿童村,尤其是乌鲁木齐村发展的情况。
虽然时间距离面试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年多了,但回忆起来还像是上周发生的一样,
那天阳光很好,树荫遮挡的办公室让人在盛夏也不会燥热。
就这样,我把工作定下来了。
我想留在SOS儿童村。
张念琪(右一)大学时期与挚友(左一,现为高中教师也是助养人)
二、我与SOS儿童村的相知
新入职的生活忙碌又充实,我主要负责翻译和助养。
由于SOS儿童村的活动和运行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及补贴、国际SOS儿童村组织筹款和社会捐助,
而广泛的社会捐助和爱心奉献是乌鲁木齐SOS儿童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,所以SOS儿童村便定下国际、国内的助养制度,
捐助人可以通过捐款、捐物的方式来直接帮助SOS儿童村的家庭和孩子们。
一些孩子从两三岁来到SOS儿童村已经生活十多年了,拥有了很多关心、关爱他们的助养人,其中不乏很多国内外爱心人士。
我的工作之一就是把孩子们的生活和成长记录、翻译出来,每年在寒假、暑假期间,给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助养人寄送出去,
让远在国外的助养人能一起分享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趣事,国内助养人也会收到中文版本的助养报告,
一些长期助养人,经年累月的助养已经与孩子们建立了“不是亲人胜似亲人”的情感联系。
念琪(右一)入职第一次参加活动
我可以说是很“幸运”:
遇到了乌鲁木齐SOS儿童村自2001年正式开村20多年以来的第一次改革期、经历了村党支部三年一次的换届选举大会、
体验了疫情期间“闭环式”上下学接送工作、全封闭轮换岗工作模式,这些无疑是宝贵的工作经验,也让我迅速成长,
从一个职场新人,转变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办公室得力干将。
但另一方面,相对繁重的工作任务也让刚入职的我苦不堪言,一度产生了离职的念头。
一次整理资料时,我找到了一本书,书名是《美丽的脊梁》。
本以为是普通的散文集,翻看几页便忍不住落泪了,仔细阅读前言才了解到这本书是由中国SOS儿童村协会、中国社会出版社联合主办,
中国SOS儿童村协会孤儿抚育培养专业委员会承办的“讲述SOS儿童村自己的故事”有奖征文大赛中优秀的作品集结,
就是这本《美丽的脊梁:讲述SOS儿童村自己的故事》,它让我更加直观地了解了SOS儿童村,了解这些伟大的妈妈、可爱的孩子,
以及发生在这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身上那些细腻感人的故事,让我在迷茫疲惫时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。
春夏季节的村景
三、我与SOS儿童村的相惜
仍记得刚参加工作的前几个月,临时办公点设在幼儿园后面的阿姨住宅,
有着红墙、红屋檐的精致小房子就在彩色跑道的尽头,绿树掩映,清凉幽静。
有天下午,我去社区送材料回来,四点多,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们午休起来在晒太阳,
男生坐一排,女生坐一排,男生面对着太阳,女生背对着太阳。
老师坐在女生的对面,就着下午的阳光,给她们梳辫子。
从后面看过去,刚睡醒来的小辫子像鸡毛毽子,东倒西歪,张牙舞爪,老师挨个梳过去,就像园丁一样,小花朵变得整齐又漂亮。
十几个小朋友就这样,舒舒服服、暖暖和和地晒着太阳。
那天阳光正好,让人感慨,幸福其实真的很简单。
满怀着爱与希望,我期待着与儿童村孩子们的深入交流,事实证明,他们也确实让我充满工作热情,
有太多想要开展、做好的工作,这样的热情一直支持我走到现在。
幼儿园午休梳辫子
SOS儿童村的孩子其实是相对幸福的:衣食无忧,活动丰富,生活有保障;
同时他们也有一些无法让人感同身受的悲痛:无父无母,缺少归属感和安全感。
真正能“共情”的其实是SOS儿童村的孩子们自己,他们懂得彼此的敏感。
村里还有很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,他们和社会上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,会有冲动、会多愁善感、也会陷入迷茫,
但SOS儿童村也从不缺励志的榜样,他们不怕苦,耐得住寂寞,爱看书,有远大的志向,充满对未来的憧憬。
SOS儿童村的孩子们有很多优点,他们爱劳动、喜欢集体活动、有责任感、不服输……
他们一直都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好孩子,会把最纯真的笑容都留给你。
张念琪与孩子们讨论元旦演出
四、我与SOS儿童村的相依
与常规的儿童福利机构不同,SOS儿童村抚养的孩子多数是父母双亡、身体健康的儿童,
他们并非弃婴,原生家庭尚有亲人在世,但监护人生活清贫,自身无法为孩子提供正常家庭能给予的很多基本需求。
在SOS儿童村的物质生活相对能得到保障,但这些孤儿几乎人人都经历了自幼被遗弃、父母意外去世等各种心理危机事件,
在如此高强度的刺激下,孤儿极易出现感统失调,具体表现为具有认知障碍、注意力障碍、阅读障碍等问题。
即使一些孩子得到了较好的后期心理疏导,但因来村前缺少正常家庭所提供的呵护与关爱,学习和生活都存在较多问题。
新年送福(左二)
秋冬季节的村景
出身师范专业的我格外关注村孩子们的学习情况,尤其是英语。
小学的孩子们放学早些,萨萨(化名)就是六年级中英语成绩中等,有进步空间的那一类孩子,
由于接连好几天在作业中出现了语法混淆的问题,我决定对她进行单独辅导。
准备了六年级下册模块总结知识点发给她,包括单词、词组、句型和语法,
这让她有点意外,问我怎么把一册书的内容全部整理出来了。
我向她解释:小学升入初中的考试会比其他年级的期末考试早一些,
下学期也是总结小学阶段所有知识的一学期,进度自然快些,早早复习和整理也是有备无患,
她很乐意接受,对辅导的兴趣也很大。
上:张念琪(右一)辅导孩子学习英语
下:张念琪近照
因为时间的原因,辅导持续到九点半时,我差不多就该去赶末班公交车回宿舍了,
没来得及给萨萨讲更多新的东西,就先让她自己把这一模块的语法看一遍,标注出不懂的地方,我后期重点讲,她表示很乐意这样做。
萨萨这天刚洗完头发,没完全干,眼睛也湿漉漉的,抬头看着我说:“张老师,你明天要早点来呀!”
我的喉头一下子有点酸胀,像偷吃了一个酸桃子,一时说不出话来,顿了一下才答应她:“好的,老师明天早点来。”
萨萨这才开心地笑了起来,还不忘给我强调,早点来啊。
我说,一定。
和孩子们一起堆雪人
生活和工作随着渐渐升上来的温度到了新的盛夏,
仿佛所有的一切在乌市三月末的最后一场大雪后就圆满了,
又好像少了很多春天的绿叶、夏天的晚风、秋天的朝霞和深冬的大雪。
而我与SOS儿童村的故事还在继续,继续书写在一个个闪亮的日子里,
继续回味这相识、相知、相惜、相依的美好。
关注“中国SOS儿童村协会”视频号,一起陪伴孩子们在日常点滴中成长。
X 关闭
Copyright 2015-2022 人人母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36 联系邮箱:8557298@qq.com